宣化区2024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宣化区克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区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但部分经济指标仍存在向下波动的诱因,需审视全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靶向发力,持续推进,推动经济稳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基本情况
2024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总体稳定发展,动能积蓄,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全年经济整体稳定增长。2024年,GDP完成188.3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居全市第15位。呈现特点:一是经济总体稳步发展。2020-2023年四年间,GDP同比分别增长0.6%、1.2%、-2.9%、7.8%,年均增长1.6%,2024年全区GDP增长3%,经济总体持续复苏,稳步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5.1亿元、50亿元、12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0.8%、4.8%。三次产业结构为8.0:26.6:65.4,与同期相比,一产业回落0.5个百分点,二产回落1.1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运行基本面整体向好。从分行业角度来看,10大行业中,除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为负增长以外,其余7个行业均为正增长;三是部分核算基础指标发展良好。2024年,县区核算支撑指标中,规上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7%;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8.9%;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4%;贷款余额增长10.3%;房地产工资总额增长7.5%;教育工资总额增长15.6%;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现价增长7.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增长11.9%。
(二)农业生产降幅逐步收窄。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64951万元,同比下降1.76%,增速居全市16位。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分别下降7.35%、2.75%、1.76%,降幅稳步收窄。呈现特点:一是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农林牧渔业五行业中,农业产值完成116576万元,同比增长4.69%;林业产值5635万元,同比下降2.56%;牧业产值129278万元,同比下降8.2%;渔业产值1401万元,同比增长25.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061万元,同比增长6.69%。农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均为正增长,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44%,同比增长4.69%,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个百分点。二是部分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量17.85万吨,同比增长0.03%;蔬菜产量15.44万吨,同比增长2.9%;家禽饲养量达411.11万只,同比增长0.9%,其中家禽出栏250.97万只,同比增长0.25%;能繁母猪存栏1.43万头,同比增长1.34%;水果产量0.36万吨,同比增长15.96%。
(三)工业发展延续恢复向好态势。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居全市第7位。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7%。呈现特点:一是电力行业稳定增长。2024年,无论传统的主导产业火电行业还是新能源电力企业发展势头均良好,电力行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7.5%,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83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企业涉及沙电和河北建投热电两家企业,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2.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5.5%,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62个百分点。新能源企业涉及富民新能源、泰源新能源、中电投宣化新能源、北控光伏、正利生态能源、正亿生态能源、源和新能源、大唐新能源8家,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21个百分点。二是宣钢转型升级持续拉动。2024年,宣钢转型升级仍是全区工业发展主要动力,目前宣钢和张宣高科两家企业由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调整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平稳增长。2024年,全区18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0%,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总体稳定发展。202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5亿元,同比增长4.7%,全市排名12位。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完成9.07亿元,同比增长7.9%,全市排名16位。呈现特点:一是三行业零售额平稳增长。限上批发业零售额完成6244万元,同比增长0.8%,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06个百分点;限上零售业零售额完成75401万元,同比增长7.6%,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31个百分点;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269万元,同比增长35.8%,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28个百分点,三行业共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8.6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零售企业中的国大电器、京坤北家电、吉龙商业、大恒商贸、加一堂药房和限上餐饮企业中的睿山餐饮、方臻餐饮拉动效果显著,分别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02、1.02、3.55、0.79、1.2、1.22和1.13个百分点,合计拉动9.92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消费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类商品是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通讯器材商品完成限上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41.3%,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9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商品受以旧换新政策影响,拉动作用明显。实现零售额0.62亿元,同比增长47.9%,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63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拉动作用显著。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0.88亿元,同比增长11.7%,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21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增势良好。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0.18亿元,同比增长85.5%,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07个百分点。以上四类商品零售额共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8.81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良好。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在库项目153个,其中城乡建设项目109个,房地产开发项目44个。呈现特点:一是全年增速扭负为正。上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11.2%、20.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上半年、前三季度相比分别提升17.4、26.4个百分点。二是指标基本形势向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增长26.7%;工业投资增长6.3%,其中技改投资增长91.3%;民间投资增长23%;高技术投资增长401.2%。三是两大产业投资平稳增长。三大产业投资中,二产投资增长6.3%,三产(含房地产)投资增长8.4%。
(六)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45000元和22982元,居全市第7位和第2位;同比分别增长4.0%和7.8%,居全市第15位,较同期减少0.07,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七)“四上企业”个数基本稳定。2024年,全区“四上”企业178家,居全市第二位,占全市9.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4家,限上商贸企业37家,规上服务业34家,资质内建筑业17家,房地产企业26家。
二、存在问题
2024年,全区经济总体处于平稳运行态势,增长幅度逐步收窄,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滑。
(一)工业主导产业增长速度逐步收窄。一是工业增加值拉动力持续下降。一季度工业增加值拉动GDP9.2个百分点,上半年拉动5.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拉动3.6个百分点,全年拉动1.8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持续收窄,其对GDP的拉动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二是支柱企业增速放缓。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0%的宣钢及张宣高科产值增速及拉动力下滑,一季度,其产值同比增长128.3%,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42.1个百分点;上半年,其产值同比增长88.7%,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2.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其产值同比增长48.9%,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9.5个百分点;全年其产值同比增长4%,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力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落40.2、30.6和17.6个百分点。是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由前三季度增长16%发展到全年下降0.7%,增速回落16.7个百分点的核心原因。三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下行。2023年,全区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5%;2024年,同比下降1.1%,产值增速回落36.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环保、天洁环保、恒达冶金、宣工机械、英诺威克、金科钻孔、华泰矿冶7家企业生产下行,共下拉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速14.1个百分点。
(二)限上商贸企业拉动不足。一是从整体来看,全区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小拉动不足。2024年,限上企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4%。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9%,仅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7%)1个百分点。二是从主导指标来看,全区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次落后。根据目前的统计规则,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次决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次。一季度全区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低于市均水平(6.9%)8.4个百分点,居全市14位;上半年,同比增长1.5%,低于市均水平(3.8%)2.3个百分点,居全市15位;前三季度,同比下降0.5%,低于市均水平(3.6%)4.1个百分点,居全市17位;全年,同比增长7.9%,低于市均水平(9%)1.1个百分点,居全市16位。三是从分行业企业来看,总体增长缓慢。占全部限上企业83%的限上零售业企业零售额增长7.6%,拉动限上零售业企业零售额6.31个百分点;占比7%的限上批发业零售额增长0.8%,拉动限上零售业企业零售额0.06个百分点;占比8%的限上餐饮业零售额增长35.8%,拉动限上零售业企业零售额2.28个百分点。限上住宿业企业零售额负增长,占比2%的限上住宿业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26.7%,下拉0.76个百分点。37家限上商贸企业中,31家涉及零售额,其中11家负增长,占比达35.5%。四是从商品类值看,市场缺乏增长新动力。粮油食品类同比下降2.4%、服装鞋帽类同比下降5.2%、日用品类同比下降5.4%、石油及制品类同比下降16.7%,共下拉限上商品零售额1.91个百分点。传统消费品的需求量已经相对饱和,无法再带动市场的持续增长。而新兴产业和创新产品消费需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市场缺乏增长的动力。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迟缓。一是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暂时处于瓶颈期。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3%、10.1%、-19.5%和6.2%,分居全市第9、14、17和16位,位次持续落后。二是房地产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全区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50.8%,低于市均水平(-13.2%)37.6个百分点,居全市13位。三是工业投资增速与市均水平差距较大。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6.3%、71.4%、-20.6%和6.3%。2024年,工业投资低于市均水平(38.7%)32.1个百分点,居全市13位。工业立区、振兴实体经济是宣化发展的长远根本,在宣钢成功转型后,其他工业及工业技改投资要乘势而上,常抓不懈,多极发展,力避“一钢独大”局面。四是两大产业投资增速排名靠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1.5%,低于市均水平(14.7%)86.2个百分点,居全市17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低于市均水平(38.6%)32.3个百分点,居全市13位。
三、发展建议
既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形势,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多部门协同推进持续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又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定位,重点关注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
(一)多措并举增强农业竞争力。一是发挥基地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部科创基地、种子育繁推基地、种子加工基地、延伸产业基地4大基地建设作为示范引领,带动全区的农业发展,延长大农业发展生态链,做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增收。二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着力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围绕优质蔬菜、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等,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种养规模化、主体龙头化、加工精深化、流通平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稳定畜牧业发展。稳定畜牧业生产,对于社会消费、群众就业、产业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及时做好生猪产能调控。全面打造集农业种植、饲料生产、种猪育种、生猪屠宰、生猪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猪产业集群,增强养殖户抵抗猪价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实现实体经济稳步复苏。一是持续密切关注宣钢生产运营。全力支持宣钢转型持续发展,为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提供基础性支撑。当前全区处于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要加强顶层设计,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围绕头部企业聚点成链,通过不断发挥协同效应,做优做强企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上每个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全区主要为钻机生产)。2024年,全区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1.1%,产值增速较2023年前三季度回落36.1个百分点。冶金环保、天洁环保、恒达冶金、宣工机械、英诺威克、金科钻孔、华泰矿冶7家企业生产下行,负增长企业数量占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53.8%。责任部门需摸准企业困境,重点调研、分类帮扶。关注原料、市场、用工、用电等关联(先行)指标走势并进行综合研判,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确保企业稳定运行,充分发挥“中国钻机之乡”品牌效应,持续打造全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极。三是重点关注资质建筑业企业及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尽快扭转目前全区建筑业企业产值负增长态势。2、5、8、11月指标中,1-11月,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8.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3%。全区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主要原因就是相关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所致,建议相关责任部门密切关注相关企业运营状况,加大支持帮扶力度。四是大力培育优质“四上”企业。加强部门联动招商扩增量,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小升规”、新投产企业入库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及早入库,为全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新的血液,为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持续稳增长、稳预期夯实基础。五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是保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
(三)积极引导消费政策有效落地。一是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完善促进数字消费、文旅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推进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稳定大宗消费增长,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新的内需增长点。进一步细化优化以旧换新政策举措,引导商家、厂家简化以旧换新流程、缩短以旧换新时间,不断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并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出台刺激消费政策,细化拓展家电更新换代、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扩大市场消费,进一步刺激消费;二是缓解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压力。持续跟踪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提升助企政策精准度,助力企业缓解成本上涨、应收账款增加等压力,积极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加大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认真倾听市场声音,不断提振企业信心。强化政府与企业的长效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点对点帮扶,助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化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促生产,鼓励重点企业提高技术标准,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成本,释放更多消费潜能。三是打造消费新场景,优化消费体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互联网+”进程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加快构建消费新场景、塑造新体验。推动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文化娱乐场所、会展等发展,努力塑造全新消费体验,打造多种业态汇集、线上线下一体的新消费聚集区。推动休闲、文旅、娱乐与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以数字化手段、新媒体工具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新模式,推动休闲、文旅、娱乐与带货销售的融合进程。
(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有序发展。一是抓住重点助力全区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项目是核心支撑,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开展项目攻坚行动,着重于工业及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尽快培育第二产业新的增长极,推进全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扭转民间投资持续回落局面,尽快提升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这一考核指标质量。二是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抓抢国家房地产政策机遇和房企融资机制,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合理引导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商品住宅去库存化,多措并举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是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按照管行业就要管投资的要求,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做好行业投资统计工作,按照在地统计原则,达到入库标准的投资项目尽快入库入统,做到不漏统。主管部门要督促在库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在库停滞项目要摸清原因,切实按工期推进,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做到上报数据符合工程进度。强化信息共享,统计部门要与行业主管部门共享行业投资项目进展信息,按统计制度要求规范提供行业在库项目清单,便于行业部门指导行业投资统计工作。四是全面加强统计工作。严把项目入库关。着重解决入库资料不全、项目主体工程未达到主体开工标准、亿元以上项目入库强审资料不足等问题,杜绝不符合入库标准的项目入库。针对入统环节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先有凭证后有数”的原则,确保投资凭证的真实性规范性。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各部门投资统计业务人员开展项目入库入统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及数据质量;加大对项目单位业务指导力度,强调发票支撑,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保证源头数据质量,确保投资应统尽统,不虚不漏。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